首页 | 中心概况 | 理事会员单位 | 下载专区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 风保学社   
​锁凌燕:保险业如何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2023-11-08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保险业提出复合型期待

  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养老金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大文章”之一。同时,这也是金融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需要有实力、有活力、有能力的金融业作为支撑,保险业也应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写好这篇“大文章”。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老龄化进程加深,社会对保险业提出了“复合型”的期待。通过提供丰富多样、便捷高效、收益稳健的养老保险产品和其他长期人身险产品,保险业可以帮助居民更好积累养老资产;但如果只是将之视为“养老付款人”,行业的功能和潜力可能就被低估了。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质量,支持保险服务多样化养老需求。一方面,鼓励保险公司推进供给侧创新,积极开发各类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另一方面,支持保险公司在风险有效隔离的基础上、以适当方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实现长期护理、风险保障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服务有效衔接。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一个理性人会尽可能将其财富年金化,但事实上人们的财富年金化程度非常低、商业养老年金保险需求相对低迷,从而构成了著名的年金谜题(annuity puzzle),大量研究尝试解释年金谜题,指出投资机会成本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相对于养老金融的其他参与主体,保险业的比较优势则在于能够提供终身给付,管理个人生命周期“尾部”的长寿风险;而在持续较长的缴费期和资金积累期,影响个人决策更关键的因素是产品的保值增值能力,偏重稳健安全的投资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保险在养老金融体系中的“短板”。但也是因为保险业的本职与专长是管理长寿风险,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养老金融参与者,保险公司有更强的激励去构建医养服务生态圈,助力消费者用好花好养老钱,更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保险+”模式能贡献独特价值

  近年来,商业保险公司发挥其作为市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战略合作、资本联合、投资自建等多种方式和渠道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形成了丰富的“保险+”模式,对于助力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发挥了突出且独特的价值,广受认可。

  首先,作为“资产守护人”,保险为养老服务体系壮大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产业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对长期资金需求高;而保险业积攒了大量的长久期资产,有能力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助推器。相对于快速的老龄化进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还不充分不平衡。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 202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养老床位合计829.4万张,相对于2018年上涨14.1%,并没有跟上我国人口结构转换的速度,养老服务设施数量少且未实现社区全覆盖,护理人员队伍年龄偏大、职业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也十分突出。更多投入对于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控制成本水平意义重大。

  其次,作为“养老付款人”,保险为养老服务体系提质提供有效激励。理想的养老服务,应该是以人为中心搭建的,消费者能够在恰当的时点、以恰当的成本、通过恰当的途径、获得恰当的养老服务。做到这一点,养老服务至少需要具备“3C”特征:第一个C是comprehensive,即“综合”。从健康安全的衣食住行,到便捷有效的医疗护理康复,还有舒心愉悦的康乐陪伴,老龄群体需要的服务全面又综合,这需要供给者具备综合性的专业能力。第二个C是continuous,即“连续”,服务应该覆盖消费者全生命周期,不同类型服务衔接流畅、形成闭环。第三个C是collaboration,即“合作”,由于服务的多样性,养老服务体系必然涉及多种类型的参与者,高效运转的关键就是生态参与者之间合作协同。保险业作为长寿风险管理枢纽,有激励也有能力践行“3C”目标,促进养老服务向更加深入、专业、精细的方向发展。

  展望未来还需更多努力

  “保险+”模式实际是将保险业的负债端业务与资产端行为有效衔接、匹配的新型商业模式,其核心是将养老资金与养老资源有机整合起来,以更好地稳定消费者预期、提升其安全。但必须看到的是,以保险业为枢纽,将综合服务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并发挥最大效应,并非易事。

  一是专业服务能力需持续提升。目前,“保险+”模式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示范性、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但保险业的服务能力建设还需要一定的周期,提供综合、连续、协调的“3C”养老服务还需依赖更长期和更广泛的经验数据积累及生态圈构建。“保险+”模式虽然承载美好期待,但成功的商业模式还需不断探索。但开始探索的时间越早,制度形式的腾挪空间越大,未来发挥作用的潜力也就越大。

  二是跨界经营风险需持续关注。保险业进入养老产业链,固然有条件打造“产品+场景+服务”的大养老生态圈,也可以分享养老产业不断成长的回报,但不可否认的是,养老服务业需要长期投资,且投资收益率偏低,目前保险企业“跨界”更多是希望通过养老能力赋能保险主业,实现整体价值提升。而重资产模式资金占用大、盈利周期长,资产负债匹配压力大;轻资产模式下交易对手合作的长期稳定性存在变数,成本可控性较低。这些都是行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

  三是专业人才队伍需持续培育。伴随社会养老相关服务需求日益增加,“提供服务的人在哪里”成为美好老年生活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紧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22年对271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调查显示,养老服务从业者日均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重,收入满意度低,有74.9%的机构存在人力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64.2%的机构表示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流动性强。难以吸引并留住专业人才,成为供给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的瓶颈。如何更好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完善激励措施,提升行业的社会认可度,也是保险业需要持续探索的领域。

  四是养老服务可及性需持续改进。养老产业是典型的服务业,由于服务过程需要服务提供者直接参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应用空间较小,劳动生产率提升缓慢,有质量的养老服务势必会需要更高的成本。但要更好支撑居民幸福感,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体系也势必需要关注“下沉”市场、更有效提供“普惠”服务。基于前期的跨界探索,保险业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在更高效率和创新技术的加持下,更多向社区、居家服务体系输出能力,不断提升养老专业服务的可及性。

  转载自《中国银行保险报》“北大保险评论”栏目第831期,2023年11月8日

友情链接   yl23455永利官网  |  yl23455永利官网
版权所有:yl23455永利官网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yl23455永利官网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