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金融机构在养老金融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多向发力的格局。
多向发力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持续丰富产品供给。例如,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一年多来,各类金融机构已经有741只个人养老金产品上架,包括465款储蓄类产品、162只基金、95款保险产品、19款理财产品,为居民提供更多选择。二是持续提升专业能力。以居民老年经济安全为目的,通过开展投资者教育等活动,引导居民优化资产配置,更好满足养老需求。三是持续构建养老生态。不少保险公司积极进入医养产业,通过建设养老社区、提供基于社区和居家的医养服务等不同模式,将老年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有效衔接起来,广受关注与认可。
这种多向发力的格局也体现出养老问题的复杂性。一方面,老年经济安全直接面临财务准备是否充分的挑战,即个人面临年老后因为财务准备不充分可能产生收支缺口的不确定性。特别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个人预期寿命持续延长,由于资金准备不足带来的不确定性日益得到广泛关注。事实上,养老规划意味着个人需要合理规划当前消费与储蓄的关系,以更好平衡当下生活品质与年老后的生活水平,这就要求个人应更清晰地认识财务管理安排与生命周期阶段的关系,更深入地理解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中财务资源配置动态调整的依据与方法。换句话说,这对个人长期进行财富配置与管理的观念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美好的老年生活还面临突出的非财务背景风险,即个人可能在年老后难以获得充分、优质、便捷、可支付的医养服务。事实上,面对快速变化的人口结构,居民日益增长的老龄服务需求与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也在凸显,而这种风险难以直接通过金融市场交易或者分散化投资进行化解。
正因为此,面对老龄化背景下的民生关切,金融业不仅要在丰富产品供给、提高资产管理质量、科学引导客户资产配置等传统金融服务领域做文章,还可以作为“养老付款人”积极链接相关服务资源,畅通“场景—产品—服务”式的覆盖个人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条,构建连续、协调、优质、可得的服务体系。更进一步来讲,养老资金储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在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会持续增加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维持高水平,而富有创新活力、集成高效的医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促进消费强劲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的题中应有之义。寿险业积攒了大量的长久期资产,通过自行投资、战略合作、资本联合等多种渠道,延长产业价值链、进入长期性的医养行业,不仅可以助推经济增长、改善民众预期,也可能改善其资产负债匹配。可以说,资金端与服务端齐抓并举,正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之道,“保险+”乃至“金融+”模式的探索值得期待。
须看到的是,金融保险业通过综合能力建设,在更好服务民众养老需求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尽管养老金融产品不断丰富,金融保险业在资产配置方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未来还需进一步提升资金长期投资能力,并建设更为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以匹配更高的个人养老资金配置需求。同时,保险业在医养生态构建方面的相关人才和经验积累不足,“保险+”模式在盈利模式、风控安排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尚未实现从“点”到“面”的突破,还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探索中循序渐进。这就要求加快完善监管“基础设施”,形成有效的养老金融监管技术标准、数据标准和信息平台,等等。此举可以为有效汇聚和及时分析风险数据、强化预警、改善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原载《经济日报》
2024年1月3日
锁凌燕
yl23455永利官网经济学博士,曾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现任yl23455永利官网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yl23455永利官网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秘书长。从事保险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供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