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今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明确指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那么,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到底有什么区别?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是什么?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属于经济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意蕴,作为生产力的一种跃迁形式,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尤其是当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实现突破时,它便成为一种具备高效能,体现高质量的生产力。要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就必须从“新”和“质”两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何谓“新质生产力”
所谓“新”,是指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是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首先,新质生产力的“新”锚定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通过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生产者、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从而产生新的更为强劲的创新驱动力。其次,新质生产力的“新”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强调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新技术”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进步,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维度;“新经济”实现了技术到经济的衔接,强调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经济维度;“新业态”完成了先进技术向高端产业的转化,强调以数字科技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和数字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维度。要正确理解新质生产力,就必须从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所构成的三重维度入手。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技术新突破、经济新发展、产业新升级的有机统一。
所谓“质”,是指通过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物质、质量、本质、品质等得到显著提升,在坚持创新驱动本质的基础上,为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创新驱动力。实质上,新质生产力重在创新驱动,而这种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于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其背后的本质都是坚持将科技进步引发的创新动能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即把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移到创新驱动,将科技进步作为实现创新驱动的动力源,推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跃升。然而,这种生产力的跃升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实现突破并发生质变时,生产力的核心因素必然会发生变革,新质生产力便形成了。
(二)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差异
首先,传统生产力是一种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而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其次,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利用率低下,同时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新质生产力包括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等元素,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而且是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
再其次,传统生产力的发展依靠渐进型的增量式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源自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对原有技术路线的根本性颠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批颠覆性技术群。随着这些颠覆性技术的逐步成熟,就会形成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全新的产品、生产资料、零部件和原材料,使人类可以利用的生产要素的范围极大扩展,使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发展质量发生重大变革。
二、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一)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
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它的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关键路径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政策支持。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兴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新兴业态的不断出现,为生产力增添了新的要素与内容,并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优化了产品和服务质量,并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新质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高效能、高效率的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显创新性、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发展模式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而新质生产力正是与这种发展模式相对应的。因为新质生产力不仅告别了传统技术体系,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而且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新质生产力具有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的特点,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驱动力。
(三)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离不开新的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将会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从而会全方位地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具体来说,一是新质生产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颠覆性技术中有很多是通用目的技术,具有强大的赋能作用,一方面会使生产资料的功能显著提升;另一方面还会优化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的组合,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例如,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替代许多原本由人工完成的工作,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使生产的效率、精度、良品率都显著提高。二是新质生产力可以增加附加价值。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提升,在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实现更高的附加值,从而提高整体产业的附加值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创造迎合了用户(包括消费者与企业)以前未能满足的潜在需求,开辟了新的市场,带来新的产业增长空间。三是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减少环境影响。由于新质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替代自然资源、能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并能够使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副产品循环利用,减少产品生产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协调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要结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力就是具有相当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它表明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广度和深度。要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物质生产力,就必须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要素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相结合,改善其性状和功能;另一方面与劳动者相结合,增强劳动者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结合的程度、质量、水平的不同也就造成了生产力在结合前后的不同,即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的不同。
由于创新的主导作用,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了新质生产力,因此其基本内涵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其核心标志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学术界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归纳和概括,形成新质生产力理论用以指导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基础科学研究短板明显,创新资源配置重复分散,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持续投入机制尚未形成,自主创新人才匮乏等,导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
关键核心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内核,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前瞻性、颠覆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力度不够,亟需持续开展周期性的关键技术识别,聚焦未来科技发展的新动向,组建创新联合体,加速推进薄弱短板领域的统筹科技攻关。还要注重发挥产业链链长企业在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创新层面的引领作用,带动各类经营主体,协同解决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营造优势互补、开放融合的产业创新生态。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创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领域、跨产业、跨集群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备、产业特色鲜明、领先优势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业发展减少了自然资源和能源投入,使经济增长摆脱了要素驱动的数量型扩张模式。相较于传统生产力的发展依靠渐进型的增量式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源自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对原有技术路线的根本性颠覆,因此要以此为基础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群。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是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使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二是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突出管战略、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加强行业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健全产业治理体系。三是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高效协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此外,还要推进数据要素在生产活动和价值创造中的价值化进程,不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创新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杜丽群
yl23455永利官网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系副主任,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外国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投资理论史、信用理论与政策、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